“很兴奋,军训完就能感受我日夜盼望的无人机课堂了!”9月上旬,新学期伊始,在自贡职业技术学院崭新的校园里,身穿迷彩服的学生们来来往往。来自资阳市雁江区的阳何芮是一名新生,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向往已久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,来到自贡开始三年的专业学习生涯。
几年来,数万名来自川内各地的学子背负行囊,踏进了自贡职业教育的大门,开启了“一技加身”的梦想之路。越来越多的川内学子选择自贡,背后是自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的“信誉背书”。
2020年,尽管受疫情影响,自贡市中职就业率仍达98.6%,高职就业率达90%,取得优异成绩。2021年,全市中职学生高考报名人数2804人,录取2388人,其中本科录取57人,自贡市中职学生对口高考、高职单招实现新突破。
“这几年来,自贡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,综合水平已走在全省前列,未来可期。”自贡市教体局负责人介绍,别看现在发展得很好,4年前可是问题多多:校点多、办学能力不足、专业重复设置、招生恶性竞争,许多都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经过三年多的努力,自贡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,筹集15亿元资金建设了川卫康院新校区、自贡职技校实训基地、富顺职技校实训基地等项目,引进民间资金约7亿元,初步建成自贡职业技术学院,全力改善优质学校办学条件。
“每年市级教育专项资金安排30%以上支持改善办学条件、校企合作、外聘实训指导教师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。”该负责人说,近年自贡中高职“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”“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”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持续的投入,终于开花结果。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气象。现有高职院校2所,在校学生1.03万人,教职工470余人;其中,自贡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21年秋季招生。现具备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10所(其中公办7所、民办2所、国有民办1所),全日制在校学生3.2万人,教职工1580余人;其中,“国示学校”1所,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,省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,立项成功2个省级示范学校。
2020年,市内高中段学校职普招生比为47:53,全市户籍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学校中职占比49.57%,名列全省前茅,职业教育发展欣欣向荣。
“每年我们学校的彩灯专业学生,一毕业就被各大彩灯企业‘哄抢’,简直供不应求。”8月28日,3000余名来自自贡及泸州、内江、成都等地的学生,赶到自贡职业技术学校报名。
“近年来,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生源质量变得更好,招生规模不断扩大,今年学校学生规模将达到约8700人。”学校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李翼介绍,这几年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紧扣自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以及乡村振兴、彩灯、高铁等相关领域,为自贡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了不少人才。
他介绍,焊接、数控、工业机器人、舞蹈、盐帮菜、民间传统工艺(彩灯设计及制作)这些专业非常热门,是省内学子求学的热门专业。毕业后,也输送到省内外的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自贡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当中。
“这是自贡职业教育改革以来的一大特色,专业建设成效明显。”自贡市教体局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自贡紧紧围绕“中国制造2025”国家战略、四川省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贡市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产业布局,积极引导全市中职学校设置服务产业发展及地方“盐、龙、灯、食”特色旅游文化、医疗康养、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,调整压缩和改造传统专业。新增无人机应用、焊接技术、工业机器人、民间传统工艺(彩灯设计制作方向)、中西餐烹饪、家政服务等自贡市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20余个,停办老旧、重置专业30余个。公办学校与停止招生民办学校合作办学专业6个,全市中职专业布点数从70多个减少到50余个。
目前,全市有省级重点专业12个,立项建设的省级示范(特色)专业5个,市级特色专业14个。专业调整优化后,为自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及时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。
不仅如此,自贡市通过关、停、并、转等形式,近三年已停止招生和停止办学共11所弱小中职学校(其中公办3所,民办8所)。同时,在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,于2019年新增自贡市特校和富顺县特校中职班,结束了自贡残障学生不能就近接受中职教育的历史。
三年来,全市开展阳光招生,杜绝虚假宣传,打击有偿招生,做到印制资料、选拔人员、宣讲内容、宣讲形式、组织实施“五个统一”,招生宣传与职业生涯规划宣讲紧密结合,覆盖全市全部初中学校。规范中职学生学籍管理,杜绝虚假学籍、重复注册等现象。市教育体育局会同工商、民政、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,严肃查处违规招生等行为,有效遏制了中职招生市场的混乱局面,2018-2021年招生规模逐年以20%左右的速度增长,2020年市内中职学校招生11670人,2021年14200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
经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,自贡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。全市积极优化资源布局,错位发展优势特色专业,积极做大做强保留学校,全力规范办学行为,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改革试点,全市中职招生规模逐年增加,2020年招生创“十三五”新高,全市高中段普职比进一步缩小。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,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进一步提高。
“四年来,我们先后与24家企业共同成立了机械加工职教联盟,通过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。”说到校企合作,自贡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,校长李浩平介绍,学校与企业合作专业达85%以上,结出了校企合作的丰硕成果。
他说,起初,学校与自贡兆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数控专业,后来逐年增加合作企业。发展到如今,数控专业拥有4个实训车间面积2800平方米,5轴加工中心、4轴加工中心等设备80多台,有固定资产价值2000多万元,还有总价值约2400万元的一批实训设施设备正在采购和安装调试中。
“兆强公司提供合作项目订单,学校与公司共同投入相应设备与人力资源,共同承担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每年7000万元左右的业务,预计可持续每年600万元左右的毛利润。”李浩平说。
在现代学徒制下,双方合力开发了以企业产品为载体的活页式校本教材,实行双主体教学,学生的车间体验足够丰富,毕业时是兆强公司和众多联盟企业的“抢手人才”。
李浩平算了笔经济账:“就数控专业的产教融合而言,预计直接产生的经济收入每年为1亿元,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经济收入每年约3亿元。每年为自贡市增加的税收大约1500万元;新增约200个实习实训工位和200个左右就业岗位。”
现在,学校数控专业又先后与海川公司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、参加中德合作职业教育试点推广项目航空及燃机零部件制造项目,相继与市内外8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。近三年,数控专业已安排学生6批次500多人次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习,同时有专业老师80多人次到企业实践。
近年来,自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扎实推进。市内院校与24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,联办专业点65个,合作办学在校学生18000余人。5所学校开展中德合作项目试点,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。积极开展彩灯制作、焊接技术、盐帮美食、杂技表演、康复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合作培养和就业安置,主动担当起为振兴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培养人才的任务。
同时,还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生产实践,川卫康院与德林义肢共建研发生产基地,自贡职校与自贡兆强公司共同投资在学校建设精加工车间,荣县职高与好利来公司、富顺职校与兆祥车业共建“校中厂”。市教育体育局与四川大西洋集团共建“高端焊接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”,以“厂中校”助推产教融合。
近年来,为提升全市职业院校治理能力,自贡市以自贡职业技术学校为试点,积极推进校内机构、人事制度、职称职级、绩效分配、后勤服务、招生就业等“十大配套改革”,增强了办学活力,凸显了办学特色,促进了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。
职业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,怎样规划未来的发展?“十四五”期间,自贡将突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两大主题,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。到2025年,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,专业布局合理、产教深度融合、普职协调发展、中高职有机衔接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,为自贡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。
未来五年,将实现德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发展。落实“三全育人”,全力推进职业院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,推进“1+X” 证书试点、校企“双元”育人等教学改革,促进学校内涵发展。评选一批省、市“双师型”名师、技能大师、学科带头人,打造一支过硬的职教师资队伍。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市及 “盐、龙、灯、食”特色旅游文化等设置专业,突出建设6-8个省级“名专业”、10-20个市级特色专业,实现专业错位发展。
同时,优化发展布局,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。强化中职教育在职教中的基础性作用,重点发展6所公办中职学校,扶持发展2所民办中职学校,推进电信职中、荣县职高和省盐校的迁建工作,推进技师学院的创建,力争建设3所省“星级”名校,到2025年全市中职在校学生达到3.5万人,中职学校校均规模达到3500人。突出高职教育对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作用,力争“十四五”末建成3所高职院校(拟新建自贡科技职业学院)。到2025年,高职在校学生达到2万人以上。推进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二期工程建设,推进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“康复治疗技术、药学”两个高水平专业群“双高”建设,为创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奠定基础。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,学生一次性就业率98%以上,市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比例达到50%左右,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达到20%左右。
深化校企合作,实现产业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。在焊接技术、加工制造、彩灯制作、盐帮美食、家政康养等领域,培育和打造具有省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,建设3-5个开放共享、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以卫康院为龙头建设川南渝西康养职业培训高地,将焊接、数控、彩灯、家政、烹饪等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为“省级示范项目”。与成渝地区城市协同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数据均来自互联网。本网站不对文章观点负责,仅作分享之用,对其内容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。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。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。
|